查看原文
其他

论本能与天才

徐颖哥 笔记花园 2022-11-09

引言

女儿8个多月大,正在学习爬行和站立,还只会咿咿呀呀呜哇呜哇地说话。我知道,这一切其实意义非凡。这个精巧的生命正在快速学习...

世界公认的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,史提芬·平克就在《语言本能》的序言中写道:

当我从婴儿的视角看这个世界,或者看一个婴儿是如何好奇与成长,我意识到成人所习惯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平常。

在作者来看,人类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现象有多神奇呢:

我们只需要张开口,发出一些声音,就可以在彼此头脑间传递准确而可靠的想法。

而我们和其它生物之间基本没有语言交流。《语言本能》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:

语言是人类的本能。

作者解释了何为本能:

人类懂得如何说话,如同蜘蛛懂得如何结网,这是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决定的。人类有一种说话的本能倾向,幼儿的咿呀学语就是这样;但是没有一个幼儿有酿酒、烤面包或写作的倾向。

没错,写作不是本能:

写作能力只是一个可选配件,语言交流的核心构件是我们从小就掌握的口语。

为了支持核心观点,全书从人类的语言现象(不同族群的语言、语言障碍患者、幼儿学习语言)的研究与泛语言学(心理机制、进化论、语言的构造及其解析、语音的构成、脑科学、基因学)多角度进行了论证。

下文拾取更多一些有趣或有现实意义的观点,并据以延伸和探讨更多本能与才能方面的想法,以及对生命的感悟。

如果你只想看我的最终结论,请直接跳到结语的部分。如果你刚好认识我,看到我业余时间在阅读、写作、练琴和绘画上的探索,并觉得零基础、自驱动的人学成这样还不错,那么我的结论将更有意义。

笔记

不分人种、不分阶级,几乎所有族群都使用语言,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语言的事实,让我对每个人都充满敬意:咿呀学语的婴儿、贫困地区的孩子、还有我那已经去世的、使用了一辈子方言的文盲奶奶...

这让我更相信每个人都有非凡的大脑和天生的才能。相比之下,文化或科学知识的学习很不一样。人在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有努力与人工的魅力,但这些受其家庭所属阶层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更大。

虽然语言是一种本能,但书面语言却不是...儿童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掌握读书和写作的本领,拼写知识的习得过程不存在爆炸式发展,而且有些人始终无法掌握这些技艺。

在人类的本能中,除了对思想的表达(语言),还有对四肢的控制(动作),两者都是当今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难题。以至于作者感叹:

近35年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获的主要经验是:困难的工作非常简单,而简单的工作却无比困难。

考虑到作者写书的时间,这句话可以换作是45年甚至更多了。如今,AI在智能语音(例如Siri或智能音箱)和运动控制(例如波士顿机器)方面确实有进步,但跟人比起来还是比较幼稚。所以,再次感叹,真的要好好爱护与探索每一个神奇的人类大脑和身体。

像语言这种因大脑本能带来的学习效果,其过程如此自然,是最让人羡慕和惊叹的地方。

以至于我在设想,最好的教育与个人发展,是将某一项本能打磨成才华,最终发挥人的全部潜能。例如演讲者或者歌唱者就是在进一步开发语言能力,而乐器演奏者、舞蹈家、画家与运动健将则将动作控制能力发展到极致...大多数人只是让本能发展到够生存就停止了,却惊讶其他人的技艺怎么如此高超。

顶级程序员发展的是什么本能?或许是思维本能中的推理与架构能力。

看见高超的表演,也许有人会丢下一句:“这个我也会,如果…”是的,他确实可以会,但就是没有日复一日去练。又有人说需要天赋,但有句话说得好: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。虽然从后文关于“先天本能”的描述中,可以看到天赋确实存在,但“伤仲永”的故事很早就让我们明白:个人的信念与内驱力是更重要的。

个人的信念与内驱力让我们愿意承受非人性的训练。

人类在打磨本能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,形成了共有的文化知识,反过来指导这些技能,就形成了人类的共同进化现象。

进化论认为,人类最初进化出语言本能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,为了认知和交流环境中的危险。例如自古以来,大人会用叮嘱小孩不要在河边玩耍,不要靠近凶猛的动物。即便是当今世界,在疫情肆虐之际,全球疫情情况以及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,通过媒体语言分享,都是为了人类整体更好地生存。随着时代与科技的演进,新生的一代很可能会具备一些不同的本能:

当生存环境逐渐稳定之后,在选择性压力的作用下,一些后天获得的能力会逐渐变成先天的本能,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支持。如果某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,它就可以在生物的早期阶段发展起来,以降低因为来不及学习而错失的概率。

在此,我大胆推测并定义“后天本能”,后天习得的能力会变成一种后天本能,或者说是无意识行为,这也是成人为何对许多事情习以为常,而一部分后天本能的底层能力有机会变成下一代的天赋。例如儿时艰难地学会了识字,成年后阅读才毫不费力,生僻字除外...当然,后天能力很难全部演化成先天本能,父母再怎么有知识和文化会开车,孩子不会生下来就会识字会开车。需要注意的是,孩子也不是天生就会说话,先天语言本能指的是最底层的习得能力。而且,自身沉浸在知识和文化中的父母,会让孩子学习读写的过程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轻松。

因为语言的基础架构是人的先天本能,全面的语言能力得以在人生初期迅速发展起来:

孩子天生就配备了一套基本的语法结构,这使得他的所有尝试都不至于太离谱...发现自己的语法错误后,孩子会逐渐改正过来,则说明他天生的语法结构拥有一套制衡机制。

  1. 1岁,理解并说出单词。

    有些孩子最先说出的是物体的名称,有些孩子最先说出的是社交用语...婴儿也是人,有一些人对物体更感兴趣,有一些人则更喜欢社交...虽然会出现可笑的错误,但听错词是成年人也会发生的。

  2. 1岁半,平均每两个小时就学习一个新的单词。

    同时,开始了语法学习,将两个单词进行组合,构成最简单的句子...世界上不同语言,不同文化的儿童说出的双词句在意义上都十分相似,就仿佛是彼此互译的结果。

  3. 2岁半到3岁半之间,突然讲出合乎语法的流利语言,语法爆炸期。

    大多数成年人都无法掌握一门外语,尤其是语音部分...即便智力超群、一心好学的人可以掌握外语的大部分语法,但却无法驾驭它的语音。

  4. 3~4岁,应用自如。

    即便一个成人成功地掌握了第二外语的语法,他也必须时刻小心才不会犯错,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却毫不费力。

  5. 6岁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。

    一旦儿童掌握了语言,语言习得系统就变得多余了,而且维持这套系统的成本很高,大脑就像是一头猪,消耗身体1/5的氧气和同等比例的卡路里和磷脂质。养尊处优但又毫无用处的神经组织是最应该被扔进回收站的。

语言的学习与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息息相关:

鉴于这个世界的构成状态,将时空切分成不同的物体和运动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预测手段...一个聪明的预测者应该对物体和动作贴上不同的标签...婴儿认知实验表明,婴儿在学会物体的各种名称之前就已经有了对物体的概念...一旦儿童掌握了一些句法知识,他们就能够用它来厘清各类不同的意思。

儿童学会语言的三大要素:

  1. 声音环境

    先天的语法能力过于简单、粗略,单凭它无法生成语音、单词和语法结构。

  2. 母亲式语型

    没有一个孩子能通过看电视学会语言...孩子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读心者,他能够猜出大人的意思,特别是在掌握了许多实词的情况下...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会把速放慢,语调也更为夸张,说话的内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,语法也更为严谨...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,婴儿更喜欢听母亲式语型,而不是成人间的交谈。

  3. 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

    根据父母的回应,孩子可以知道自己说出的语句是否符合语法,是否意义明确...然而实际情况是,父母并不十分在意孩子的语法,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诚实品格和良好行为...而当要求严格的父母或研究者对孩子的语法错误进行干预时,孩子根本就不会理睬。

尽管如此,父母还是可以有所作为:

假如孩子的语法错误能够得到父母的纠正,那么他们就可以大胆的尝试...如果没有人指出错误,他们就有可能一辈子都改不过来...对于学习系统而言,任何一种缺乏反馈的环境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,这也是研究学习机制的数学家、心理学家和工程师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。

科学家研究语言,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,有一些学术上的定义和发现:

  1. 语言是思想的媒介,可以表达有形的实体、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的推理过程。

  2. 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将心语(mentalese)翻译成一串串文字,或者将一串串文字翻译为心语。

  3. 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最有趣的发现是: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拥有相同的构造。

  4. 语法的确很复杂,但它的复杂是原因的,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更为复杂,但我们只有一张嘴,一次只能吐出一个单词。

  5. 语言是典型的“离散组合系统”(discrete combinatorial system),一组数量有限的离散元素(单词)通过抽样、组合与排列,创造出一个更大的结构(句子),而这个结构在特性上与其构成元素完全不同...自然界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离散组合系统是DNA的遗传密码...许多生物学家都十分看重语法规则与基因组合之间的相似性。

  6. 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大多数复杂系统,例如地质、调色、声光现象等,都属于“共混系统”(blending system),组合体的特性是各个元素特性中和的结果,而各个元素则由于均分、混合而丧失了本身的特性。

读到以下内容,我认识到:语言只是思维的一个维度,一个极小的子集,一个瞬间的状态,用于与他人交流。

  1. 没有科学上的证据显示语言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。是我们眼中的颜色决定了我们的色彩词语的学习,而非相反。

  2. 作为一名认知心理学家,我敢向各位宣布这样一个事实:常识的看法(思维不同于语言)是正确的,而语言决定论是无稽之谈。

  3. 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高估语言的能力,这情有可原。语言从嘴里说出,或被写在纸上,他人能够随意倾听或阅读,而我们的思想却深居于头脑之中。要知道他人心中所想,或与别人一起探讨思维的本质,我们就必须使用语言,除此之外别无他途。

  4. 许多从事创作的人都强调,当灵感爆发时,他们的思维不再依靠语言,而是表现为一幅幅心象(mental image)。

  5. 物理学家更加确信自己的思维工具是几何图形,而非语言:

    爱因斯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,他想象自己骑着光束上回头观看时钟,或者站在自由落体的电梯内丢下一杯硬币。

  6. 许多实验也证实,视觉思维的工具不是语言,而是一套心理图形系统,它可以对图形进行旋转、缩放、平移、扫描、替换、填充等一系列操作。

  7. 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包含着大量信息,但当我们向他人述说某个想法时,对方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,而我们说话的速度又不能太快...说话者只能将其中一部分信息转换成语言...但大脑内部的情形则完全不同,信息的交流基本不受时间的限制。

深入理解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,有助于更清晰地写作,以及了解为什么有时候语言也是一种困惑:

  1. 英文写作中...一个冗长的短语完全可以被移动到句子的末尾,这样听者就可以轻松地消化句子的头部...注重文笔的写作者往往通过倒装的方式,将烦琐的内容放到最后来说,从而减轻听者的负担。

  2. 句子写作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中间句的长度,以确保被移动的短语不必长时间地记在心中。英语中的被动句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,更容易理解。

  3. 人类知识并不是一张纵向排列的事实清单,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...因此在组织句子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首先将已知信息和谈话主题表述出来(通常当作句子的主语),而将新鲜的内容、问题的焦点以及发表的意见放在最后。

  4. 在长篇谈话或文章中,出色的作家和演说者会将上一个句子的焦点作为下一个句子的主题,以此确保思路的清晰连贯。

  5. 听者心中期待着说话者提供丰富可靠、明确简洁、条理清楚的信息...

    然而,如果听者不愿合作,甚至心存敌意,这些缺失的信息就必须清楚明白地表述出来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我们才会在法定合同上看到繁复冗长的文字。

  6. 这些沟通原则常常被人为打破。说话者往往会刻意说一些与主题毫不相关的话,以便让听者品出弦外之音...

    人们懂得利用成功交流所必需的心理期待,将自己的真正意图埋藏在表面意思之下...人类的交流变成了一场心智的互动表演。

结语

阅读是一件非本能、非人性的事情,但选择合适的目标,以适当的技巧与心态,我们就可以克服。《语言本能》全书洋洋洒洒400多页,我都很惊讶我是怎么读完了:用了2个半月,平均每天读不到10页。

写作也是非人性的,有作家就明确表示写作其实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,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。但正如前文所说,更多作家也表明,优秀的写作就是口语化,也就是:越靠近自然的语言,越好。这不就是打磨本能吗?

而阅读,也最好选择语言风格清晰,自己看的懂且觉得有趣的书籍。《语言本能》就是这样的科普读物。

其它技艺无非如此。我练习画画与弹琴的对象,全都是我喜欢的:春天画花夏天画娃弹奏记忆深处熟悉的旋律

整理本文又花了我一个月左右时间。我的写作进度如此之慢,可能正因为不是本能吧。但我在业余能写这么多,也算是一定的后天本能了。

再回到孩子的成长。

现在,女儿已经很会爬了,且能扶着椅子站起来走几步。每次站起来,都表现出得意的神情...此时,如果我以惊讶的表情夸张地说一句哇喔,她就更高兴了。嗯...我想说的是,运动本能比语言本能发展得还要快。书中的观点是,两者是协同发展的。

或许,幼儿的生长,只是快速复制了一次进化的全过程: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思维能力,运动控制能力,语言能力...而读书识字,技艺的训练等,并不直接利于生存,所以没能变为本能。因此,想要发展后者,需要两方面的努力:

  1. 意识到读书识字或技艺的训练有利于生存,这是信念问题。我曾看到 BetterRead 的作者,财新传媒主编王烁,竟然直接用金钱奖励孩子阅读和做习题,一开始我和许多人一样是不理解的,认为这样读书太功利了。思考到这里,豁然开朗了。

  2. 少一些生存顾虑,因为完全没有几乎不可能,甚至大脑最关心的就是生存问题。从蹒跚学步,到生活中的各种意外,伤害、困惑甚至威胁是无法避免的。只能是让孩子的顾虑尽量少一些。

回到标题。决定人或人类生存的能力,是人类本能,其习得过程自然、迅速而显得毫不费力,因此本能就是天才。

人人都有天才。天才要打磨成为才能,往往需要非人性的训练,需要有观念和方法去克服、坚持和改善这样的训练。而这些观念和方法,又常常意味着:顺应本能。

所以,最适合的教育或自我教育,是让本能与本能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取得联系,天才就会得到发展。

在我的公众号文章之中,你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方法论。认识人性,顺应人性。

打磨才能,是一种超越生存的追求,这往往是人的终极追求。请参考:重新认识幸福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